佈道傳教歷史沿革簡介

一、清朝時代1875-1895

1872年有竹子腳(竹子村)人士到高雄找道明會副會長楊真崇,請求派人來傳福音,因此先派一位傳教資深的傳道員阿成哥展開傳教工作,但不幸的是請傳教師的熱心人士竟因債務而殺人,阿成哥無法居中調解,而遭誤解使之與教會作對致傳教中斷。至1875年(光緒元年)羅厝居民名叫涂心經常往來中南部經商,在高雄聽了一位神父講述基督的教義甚為感動,回羅厝後即邀親友─崙頭的黃過枝,新厝的劉鎮,後壁厝的劉江等士紳到高雄聘請神父前來傳教。當時會長派吳萬福神父(Fr. Vincente Gomar,o.p.)帶傳道師林水蓮前來羅厝,選後壁厝租一民房佈道(今張魚教友的住宅舊址),教務日漸蓬勃,兩年後1877年(光緒三年),吳神父以一一○元購下教堂之現址,但傳教工作仍在後壁厝繼續到1882年(光緒八年)。吳神父傳教至1880年由何安慈神父(Fr. Celedonio Arranz,o.p.)接任,並以一二○○元採用E目土材料在已購置的土地上興建一座寬二四尺深七二尺的聖堂,並移到新堂辦理教務。接著由黎嘉祿神父(Fr. Ramon Colomer,o.p.)和林茂德神父(Fr. Nemesio Fernadez,o.p.)等繼續教務。惜林神父因慶生私宰牛隻待客違法而被調廈門一年後才返臺北。

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(邱佳怡攝)

 

二、日據時代1895-1954年

1896來接林神父的是良雅約神父,某日黃昏散步為水牛發野性而撞傷,醫藥罔效逝於羅厝,1897年(光緒二十三年)由白若瑟神父接任,除在羅厝傳教外亦向員林地區傳教,在其任期內﹙1898年﹚於羅厝購買七分餘土地作為教友墓地,在1904年(光緒三十年)被擢升為日本四國教區監牧。1900年(光緒二十六年)馬守仁神父奉會長之命前來羅厝教會接任,於1905年創辦傳道師養成所,初次招收學生十四名,聘邱超然先生(邱天祚祖父)任教,畢業後分派全省各地傳教服務,月薪十二元,此養成所直到1915年才遷往臺北大稻程教會。這裡還有羅馬印刷機,出版輔助讀物如「要理問答」、「古史略」、「新史略」及經文等,使當時教友獲益不淺。1906年(光緒三十二年)一場大地震,震塌原教堂,馬神父即搭建臨時教堂至1912年間拆除,又以木材建一座正式的教堂,木材為上好的唐山福杉和台灣檜木所建。當時白若瑟神父在員林傳教之小教堂及道理廳被仇教者燒燬,然後又在街心重地購地於1910年興建新教堂。1913年馬神父派陳沛然到二林鎮大排沙傳教,這是海邊傳教的開始。1914年馬神父也向台中市進行傳教。其後由白神父、山神父、陳若瑟神父先後任職。而陳若瑟神父任期內致力青年教育,創辦青年會、聖母軍、樂隊等。就在天主教在臺傳教近八十年的時候,涂敏正於1936年十二月十九日晉陞鐸品是本省第一位晉陞神父者,其祖父涂心曾任村中總理,常為村民解紛,其父涂宰是一位眼科醫生,自小他就想當神父,曾在聖堂幫忙,神父考驗其真誠,故意把零錢丟在地上,而他均一一拾起還給神父,並問神父是否口袋破了,為撿錢而耽誤上課時間,其志可見一斑。而涂神父於1936年代理主教。

 

三、戰後時期1954-1990年

此期文安邦神父為十四任神父,繼續辦理未完成的教會工作,於1951年續由美籍瑪利諾會胡德克神父執掌並翻修聖堂,改建孤兒院,協助主教創辦傳教學校,向鄰村傳教,辦理慈善工作直至1955年奉派到二林傳教由阮立德神父繼任。在阮神父任內亦為教友、村民做過很多有意義的事,如設立永靖分堂、興建修女宿舍、組聖母軍訪教友,並修舖芎蕉至羅厝三公里長的柏油路、關照老年教友,每逢週五或大瞻禮時親送聖體到家、興建神父宿舍。1965年阮神父因病回美就醫由韋業霖神父接替,修補圍牆,建築康樂廳,修建村中排水溝,又因眼疾返美,由高德輝神父接管輾轉由郭佳信神父接任,他秉著:「為師者,應服務他人。」又創辦了青年會,佳信互助社、美術班及瓷窯的設立,興建永靖分堂和神父宿舍並組織聯合堂區。

 

四、教區時期1991年至今

目前本堂地居彰化中心點佔地約二仟餘坪,聖堂可容納約二百人,前後廣場可供一百至一百五十人活動,成為中部地區朝聖休閒及活動中心,並設有標準游泳池一座,古教室已列入文建會歷史建築登錄,保有台灣天主教早期傳教史料及文物等豐富資源,早期傳教十分艱辛,尤其大眾尚未能接受,時常以懷疑異樣的眼光,甚至仇視而傳出邪惡中傷之話語,隨著民風之轉變,接受的人愈多,甚是喜樂!期望感恩歌,讚美詩常駐你我心中。

(資料來源:羅厝天主堂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