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代教堂

第二代教堂

第三代教堂

教堂平面圖

 

§第一代教堂§

1875年(清光緒元年)春天,一位名叫涂心(涂敏正神父的祖先)的羅厝居民,經常在中部和南部經商,有一次,他在高雄聽了一位神父講述基督的教義,非常感動,因此希望羅厝的村民也能了解這種道理。於是,回羅厝之後,就約了幾位親朋好友商量,到高雄聘請神父前來羅厝傳教。當時的道明會會長就派了一位會士吳萬福神父,帶了一位傳道師林水蓮前來羅厝,選定後壁厝這個地方租一民房,作為傳道及兼任神父的住宅,後壁厝的傳教工作尚還順利,教務也日漸發展,不久何安慈神父也開始來協助處理教務。兩年後(1877年),吳萬福神父以110元購得教堂現址,佔地約二千坪,後由何安慈神父於1882年,以1200元,採用三目土材料,興建一間寬二十四尺,深七十二尺的第一座聖堂,是中部地區最早興建的聖堂,當時清光緒皇帝御賜「奉旨敬教」石碑乙面,立於正門上方,與緊鄰下方的『天神鐘』相互輝映。

第一代教堂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top

§第二代教堂§

1906年(光緒三十二年)時發生一場大地震,原有的三目土製教堂被震塌了,馬守仁神父便搭建臨時的教堂以供使用,直到1912年間第二教堂才興建完成,第二代教堂以上好的唐山福杉和台灣檜木等木材興建,為巴洛克式建築。

第二代教堂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top

§第三代教堂§

1910至1912年間,由馬守仁神父建築完成的木造聖堂,九十年來已成為台灣最古老的教堂之一。四十多年前雖經由本堂胡德克神父翻修,但畢竟年歲太大了,是有重建的必要,而且1975年正式羅厝教區開教一百週年,在此前後,興建一座新教堂作為紀念,實在是具有歷史意義的。因此在本堂郭佳信神父的鼓勵之下,於1972年召開教友大會時,研討決定興建新堂,同時成立了「開教一百週年慶祝籌備委員會」,由張潤講先生任主委,建堂資金由本堂所屬教友及散居全台各地的羅厝教有自由捐獻,不足部分即請主教和瑪利諾會以及其他神父協助籌措。1973年9月18日正式破土興工,至1974年復活節前全部工程完工。於10月13日恭請台中教區主教蔡文興舉行祝聖大典,同日也舉行台中教區聖年閉幕典禮,盛況空前。

黃清富神父駐堂之後,1997年於教堂前興建新的鐘樓,成為現今莊重威嚴的樣貌。羅厝天主堂在2002年當選「台灣歷史建築百景」之一。

(文字/呂欣蕙˙資料/羅厝天主堂)

第三代教堂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教堂現狀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top

 

§羅厝天主堂平面配置圖§

羅厝天主堂平面圖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