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神鐘,高五十公分,開口直徑四十七公分,重四十公斤,是由金、銀、銅、鐵、玉、鉎、鉛、錫等金屬打造而成,所以也有人叫它「八寶大銅鐘」。天神鐘的外型精緻華麗,西班牙籍的神父經由馬尼拉帶到台灣彰化的羅厝,從西元一八八二年開始,就掛在木造的第一座教堂頂鐘樓上,直到西元一九七三年才卸下重任。  

天神鐘發出的聲音清脆宏亮、悅耳動聽,且聲音可傳播至一公里半的距離,往東可達新館、南館、湳乾、四塊厝;往西是湳底、林厝、巫厝;南是-福興、竹子腳;北為芎蕉、舊館、許厝。  

除了教堂禮拜主日外,在每天的早晨六點、中午十二點、傍晚六點,都會按時敲打發聲。在羅厝教友的記憶中,若聽到鐘聲就必須配合唸「三鐘經」,就地肅立畫十字形聖號,用右手向額頭直至胸部,再由左肩到右肩,最後雙手合掌低頭同時唸:「因父、及子、及聖神之名,阿們。」打鐘也分為「彌撒鐘」、「三鐘經」和「晚課鐘」。因為那時很少人有時鐘,久而久之,天神鐘固定的鐘聲也就成為附近居民的生活指標,當時羅厝村民及部分芎蕉村民在農田工作時,聽到鐘聲就知道該休息或收工了,數十年下來天神鐘已和附近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與依賴關係,天神鐘成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。  

 

1882年西班牙古鐘--天神鐘,鐘上刻著:獻給玫瑰聖母,福爾摩沙,1882年

台灣製的鐘(1988年獻堂)

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 

日據末期大東亞大戰的第二年,日本警方以空襲警報需要為由,想強行奪取天神鐘,附近居民和教友以天神鐘每天必須敲打來拒絕,但是拒絕無效,教方在從教堂頂的鐘樓取下時,因天神鐘太重,而掉落在地上,天神鐘因此裂開一、二吋長,之後聲音便不再響亮了,一直到戰爭結束之後,天神鐘才物歸原處。

往後使用時間久了,天神鐘的裂痕越來越長,因此在十多年前便退休,而新的鐘經過教友們長久的研討,以西班牙製的天神鐘為模型,提聘邱岳先生重製,但台灣製的天神鐘聲音沒有原有的宏亮好聽,直到黃清富神父整修新的牌樓時,才將台灣製的天神鐘卸下,目前兩口鐘皆收藏在羅厝天主堂的文物展覽館內作為永久的紀念。

(撰文/呂欣蕙˙資料/羅厝天主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