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樂隊

台灣民間西樂隊為喪禮服務時稱為「西梭米」,若為宣傳或喜事服務時稱為「法拉梭」。這兩句行話是村民最早叫出的隱語,稱西梭米是因為有首喪曲起頭為753喜事叫465自然是同理。  

台灣的西樂隊(民間稱為西梭米的管樂隊,也有人稱喇叭隊),是天主教引進散播的。全台灣的第一支西樂隊,是由陳若瑟神父於1930年在羅厝天主堂擔任本堂時成立的。樂隊剛開始只有八名學生,由神父指導他們吹喇叭的技巧。  

 

第一支西樂隊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民國二十六年,道明會戴剛德神父擔任羅厝本堂駐堂神父時,他不但為樂隊再聘樂師加強訓練,並且為隊員訂製隊服。早期樂隊制服是:紅、紫色,雙色披風。以備喜、喪兩用。

 

1937年第二代西洋樂團之團員使用的小喇叭及黑管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 

第三代是阮立德神父任羅厝本堂時組成的,目的的有三種:

一、  給青年學習文字,認識聖經。

二、  講道前的宣導。

三、  可同樂又可附帶收入。

因此遴選二十名學生學習一年。成員是十二人組,後來增加至十六人組。樂器也隨之增加,來源是求助歷屆副本堂,制服則是累積經費後製作。然而於台灣光復前後,若是鄉公所有慶典或是特別活動時,樂隊即出馬助興。   

1927年古樂譜是教會早期的歌經班及樂隊使用的歌本,在聖堂歌詠或樂隊練唱用,以羅馬字拼音的白話文譜,內容大都是敘述教會的道理。(羅厝天主堂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