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終會員證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「臨終會」是1903~1915年間由馬守仁神父所創辦教友組織,是為終臨亡故者處理善後的愛德團體,帶動社區百姓傳延至今。據傳上了年紀的教友可自由加入該會,每年繳交收成稻穀兩大袋,做為基金,挨會員病逝後該會及所有會員將為亡者處理善後,包括:辦喪事、出殯、棺木、墓園等費用的支付。

聖體光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「聖體浩光」是供奉耶穌聖體的器皿,其用途是將耶穌的聖體裝置其內恭於適當地方,讓教友能在彌撒以外瞻仰祂。

 

聖體浩光盒的造型各有不同,但大都是金屬類,有光芒形狀,也有雕塑各種象徵聖體聖事的代表物品。

 

銅製古燭台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為第二代教堂裡祭台上的燭台,禮儀中點燃蠟燭象徵『光明』。

聖母轎

(邱佳怡攝)

 

 

古十字架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古風琴(邱佳怡攝)

1913年代的棺蓋布 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教友去世殯葬禮中,覆蓋在棺木上的宗教圖騰棺蓋布,而布週邊的錨線圖象徵『堅固信德』,有P圖騰象徵『基督』,另外布上有一些橄欖樹象徵『長生、永生』,該布以金蔥線手工刺繡縫製而成。  

1940年代的涂神父日記 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涂神父在當時修建蘆州與林內天主堂,並協助日據時代台灣教區長協淺次郎管理教務、代理監牧、蓋小學,出版台灣第一份公教報紙<台光月刊>。而他的<日記>、<雲林縣的傳教史略>及<雲林縣方志>都是日據時代臺灣傳教史非常珍貴的資料。  

1913年的喪禮遊行布(羅厝天主堂提供)

早期教友出殯遊行中的精神標語,具有『醒世、安慰、鼓勵』信友及大眾的作用。

(整理/邱佳怡˙資料/羅厝天主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