訪談時間

2003年11月16日(日)下午兩點半

 訪談地點 

羅厝天主堂

訪談對象

劉慈智神父

訪  談  者

陳利成老師、呂欣蕙老師

張馨尹、邱佳怡、張嘉倩、劉怡君、邱千芸、詹淑卿

(邱千芸攝)

訪談內容

 

 

v請問您為什麼會到羅厝擔任神父的工作?

是主教派來的,天主教的組織是一個金字塔。堂區用國家行政區來比喻,是國家再來省、市、州、縣、鎮,整個天主教是有教區的,教區下面是堂區,羅厝是屬於台中教區的一部分,目前台灣有7個教區,台北總主教區〈因為有一個教省一個區域,有一個總主教,總主教就是主教開會,他當主席〉、新竹、台中、嘉義〈雲林〉、台南、高雄、花蓮〈台東〉,〈澎湖、金門、馬祖屬於台灣的一部分〉。教區都有一位主教來主持,教區最大→主教,全世界教宗最大,教宗管理全世界的教務,本堂神父管理堂區內的事務,神父現任本堂神父兼管二林、永靖堂區〈那邊沒神父〉。

 

v為什麼羅厝沒修女?

羅厝以前也是有修女的,剛開始是斗南的道明會修女來服務的,再來就是台中的聖母聖心會修女來服務,協助孤兒院照顧、管理外,還有幫助堂區的傳教。

 

v請問您什麼時候接觸天主教的,從事神父這份工作多久了?

是祖先傳承延續下來的,已經好幾代了。擔任神父已有27年了,在美國服務21年,返台1年了,是從台中到羅厝服務的。

 

v擔任神父這份工作需要考試嗎?還是有沒有什麼其他規定?

是一種長期的考驗,學科、技術方面等也都要考試的。神父的過程→天主教友要領洗限男性,在台灣要當過兵,至少要當過國民兵,高中畢業當完兵→讀神學,哲學→牧靈年。現在台灣只有台北聯合總修院〈現在黃神父服務的地方〉屬於台灣主教團,現在定得較有秩序,當完兵,讀完4年哲學,4年神學,1 年牧靈年,當神父之前,有1 年是實習→準備期,全部共是十年,在天主教不可以結婚,結婚後還可以當神父嗎?可以,是有這個例子的。

如果基督的牧師願意轉任天主教神父,除了在基督教所學的課程以外,看看是否有缺,所讀的是否和天主教的要求符合,若符合,只要經過『祝聖』就可以了。但如果經過祝聖,他已結婚有家庭了,則繼續過他的家庭生活,是不需要離婚的,目前在教會上是有這種情況的,就是有基督牧師皈依天主教成為神父,繼續過家庭生活,這是比較特殊的。若有一位青年,他結婚後想當神父,是可以的,但我們不鼓勵這種情況發生,但若跟妻子商量、討論,妻子答應讓他當神父就可以了,但要經過10年的學習讀書、修道。若又有一位男子,他已結婚有小孩了,但想當神父,這種情況也是不鼓勵發生的,孩子需要太太願意負責一切,否則是不答應的。

(張馨尹攝)

 

v請問神父的工作大概都做些什麼事?

神父的工作,分為兩部份,一個是自己的靈修、祈禱工作,一個是行聖事,行聖事又分為〈1〉望彌撒聖祭〈2〉領洗﹝大人、小孩,有聖洗聖事﹞〈3〉結婚﹝婚配聖事﹞〈4〉殯葬彌撒〈5〉接待訪客

 

v請問您每星期都會舉行的望彌撒都是在做些什麼事?大概需要多久的時間?

彌撒大概以一小時為基準,彌撒分為〈1〉聖道禮儀→講道→時間的長短〈2〉聖祭禮儀→祭獻→時間的固定,中間有不大一定是講道理方面,但目前世界有一趨勢,講道時間以10~15分鐘為限,不要太長,太長會打瞌睡,領聖體是一種聖祭禮儀,所以望彌撒不只是一種祭獻,也是一種宴會,宴會主人是天主,耶穌基督是天主,所以他是宴會的主人,他邀請教友來參加彌撒,宴會有吃東西,吃什麼呢?吃耶穌的肉〈聖體〉,喝耶穌的鮮血〈聖血〉,在彌撒當中主要部分,就是領聖體、聖寫就是參加這個宴會。

耶穌的聖體和聖血是否真的是從人身上割下來的呢?不是的,那是耶穌在最後的晚餐,拿起麵餅祝謝後說這是我的身體,你們大家拿去吃,然後拿起葡萄酒來,祝謝後,說你們大家拿去喝,因為這是我的血,你們要這樣紀念我,所以每次神父舉行彌撒都是重複紀念耶穌這個行動。耶穌這麼說當初有人聽不下去,說這個太可怕了,吃人肉,喝人血,又不是野人,野人才吃人肉喝人血的,所以很多人就離開了,離開之後耶穌怎麼說呢?什麼反應呢?他跟他的宗徒說你們是不是也要離開啊?換句話說,耶穌說的是真的,因為有些人聽了耶穌的話之後就離開了,耶穌沒說這只是象徵而已,你們不要當真嘛!換句話說也就是當時的人當真,認為他講的就是這樣子,所以一直到現在有些基督教派說那是象徵,可見不是象徵,如果是象徵的話,那當時有很多人離開,耶穌應該會叫他們回來,然後跟他們說那只是象徵而已,不要當真啦!但實際上是真的唷!

我們舉例,這不是只有心裡想的,實際上也是,所以可說行彌撒那就是真正的耶穌肉和耶穌血,是一種奧機就是說看起來還是麵餅,但那已經是耶穌的身體了。但這個憑人是做不到的,但耶穌可以,他可以使某一事或物,變成另一個事或物,我們都沒有這能力,但耶穌他是天主,所以,他可以。每次舉行的彌撒聖祭也是一種宴會,宴會耶穌用它的身體讓大家吃,而且每一個人吃的不是只有耶穌身體的一部份,而是耶穌完整的身體,不管大人或小孩。所以天主教始終相信這是真的,所以這是一種信仰,因為外表你看不出來,聖經上有類似描寫嗎?有的。有一次耶穌參加一個婚禮,他的媽媽和徒弟也一起去。在途中耶穌的媽媽聖母瑪莉亞跟耶穌說:「他們沒酒了,辦喜事沒酒不是很糗嗎?」耶穌說:「我們是客人阿!沒酒他們去買呀!跟我們沒關係阿!」聖母瑪莉亞卻不是這樣子說,她卻跟跑堂的說,耶穌吩咐你們做什麼就做什麼,過不久後,耶穌就叫那些跑堂的,他們門口都有幾個石缸,那些石缸就像現在飯前洗手,其實猶太人是很有衛生習慣的,飯前一定要先洗手,所以在門口的六個石缸,耶穌說現已沒水了,把他灌滿水,本來是洗手的水,耶穌叫他們灌滿他們就灌滿了,灌滿之後,耶穌叫他們拿去給管酒席的人,拿去之後,管酒席的人一嚐,咦~好酒阿!覺得很奇怪就叫新郎來說,人家辦喜事好酒先上桌,喝得差不多之後,再弄一點次酒上來阿!你怎麼把好酒留到現在呢?這就是耶穌所顯的第一個神蹟,所以耶穌能變水為酒,那要葡萄酒變成耶穌的血又有何不可呢?一句話只要耶穌願意,就可以了。但我們人願意還是無效的。

聖體就是無酵餅,就是沒經過發酵的,不可以做饅頭的,沒放酵母的,麵粉不發酵用好之後,捏成不同大小的餅,神父就用這些在舉行彌撒時說的是耶穌在聖經上所說相同的話,那麼就由外表上看起來仍是麵餅的形狀,但成聖體後,就是耶穌的身體了。葡萄酒也是相同的,外表聞起來也是酒,但成聖血之後,就是耶穌的血了。所以現在的問題是以前參加彌撒是宴會,是要發喜帖的,不速之客是不能隨便參與的,但現在因環境和各方面的改變,有一些不是教友的,也去領聖體、聖血,那要怎麼辦呢?俗話說:「不知者無罪」,除非真想糟蹋。所以有些司儀會說:「不是教友的,請不要領聖體和血」,因為這是一個神聖的宴會,不是普通的。

神父穿的服裝都很正式慎重,因以前祭獻會有特別的服裝,而彌撒也是種祭獻,所以~神父的服裝較特別,所以我們也鼓勵教友到教堂時,服儀要整齊、清潔,不要太隨便。一方面是一種尊敬,另一方面對自己也有個好的交代。

 

 

v目前羅厝天主堂的教友大約有多少人?有增加還是減少的趨勢嗎?

堂區目前除了3位過世之外,沒有增加~所以~沒有很大的變動。普通說一個堂區就是有人過世了,所以就少一個了,但若有人〈不論大人或小孩〉再領洗,就又增加一個了,目前是沒人領洗有3位已逝世。

 

v什麼時候天主堂才會舉辦活動?如果要參加該如何報名?

教堂的活動,原則上彌撒是每天都有,星期一、二、四、五早上七點,星期三、六是晚上八點,星期日是晚上八點半。其他的活動有很多,道理班就是其中之一,彌撒後留下,由老師或修女來教要理讓他們知道,他們所相信的是什麼。

 

v除了暑假的道理班有修女會到天主堂幫忙、協助,另外其他的時間修女會來嗎?來幫忙的修女是從哪裡的天主堂來協助的?

修女來自台灣各地,其中一位修女的家住田中,但在台中服務。

 

v請問教堂現在有什麼其他規劃嗎?

內部需要整修的繼續整修,因為房子經過一段時間之後,就需要裝修,目前的裝修重要工程已經完工了,神父宿舍已經整修完畢。

 

v如果請您舉出幾樣代表羅厝天主堂的事物,你會介紹什麼呢?

建築物主要的就是聖堂,就是中間這部分,現在聖堂經過黃清富神父整修之後就更加壯觀了,中間部分是以前的神父蓋的聖堂,前後可以很清楚看出鐘樓和更衣室室後來加蓋的,和聖堂不一樣。因為台灣的氣候比較潮濕,所以靠牆壁的地方有些腐蝕,需要再修補修補。

 

v在教堂的斜前方有一個聖母山,為什麼要擺放在那邊,有什麼特殊意義嗎?

聖母是天主之母,因為我們這個聖堂的主保是耶穌聖名,耶穌聖名很重要就是聖經上也強調,要孝順父母親,在天主十誡裡的第四誡,要孝敬父母、聽從父母親的話,中國古代的聖賢也強調以「孝道」治天下,凡事都講「孝」,而耶穌可以說是第一孝順的,所以耶穌就將自己的母親,也賞給人類做我們的母親,又為什麼稱做「天主之母」呢?因為耶穌是天主,那聖母瑪莉亞是耶穌的母親,所以也稱聖母瑪莉亞為天主之母。

聖堂的右手邊是耶穌的態像,斜對面裝飾一個小山坡,擺上天主之母,也就是他的母親的態像,讓世人能有所景仰,所以聖堂這樣的安排我覺得很不錯,耶穌、聖母各站一邊,教堂在中間,在外面就可以看見聖母瑪利亞和耶穌了,進到聖堂裡就熱心祈禱要誠心誠意,不要在聖堂裡隨便開玩笑、講話和喧嚷,這些都是不許可的。

游泳池是郭神父覺得需要有一個空間讓小孩子可以玩,游泳池占的空間不會像籃球場那麼大,而且在羅厝附近的地方來講,鄰近也沒有設游泳池的,所以開一個游泳池也是方便附近的青年,有一個鍛鍊身體、休閒的場所。

 

v現在基督教有很多教派,神父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是如何呢?又有什麼不同呢?

無論基督教派有多少種,基本信仰是一致的,一個天主,雖然基督教稱天主為上帝,但無論是上帝也好天主也好,或者普通台灣老百姓說講的「天公」、「老天爺」都可以,那只是一個名稱,實質只有一個對象,所以天公是天主,老天爺是天主,上帝也是天主,都是一個,在這方面是相同。另外就是耶穌基督也是大家共同的信仰,聖經大概也差不多,除了一些小出入,大部分都相同。有什麼不同呢?我們從探討他的根源,天主教從耶穌和他的十二宗徒一直傳承到現在。教宗就是代表耶穌基督管理教會,歷代相傳,現在已經二百多任了,目前教宗是由「若望保祿二世」擔任,他繼承前面前面前面的教宗,直到耶穌第一大弟子「博多祿」,歷代相傳,這也是天主教的一個特色。那為什麼叫天主教、耶穌教、基督教、、、或是其他教派呢?

那是四、五百年前「利馬竇」神父來中國傳教,當時約是明末時期,那時有中國的大臣徐光啟、李之鑿、、、等等,就問利馬竇神父您傳的教是什麼教?那個時候沒有基督教派,當時最大的宗教團體是佛教,所以利馬竇神父剛來時也是理光頭,穿和尚的衣服,跟和尚相同,但那些大臣就跟利馬竇神父講,神父啊!這和尚、尼姑在我們中國人眼中的地位不是很高,而您所傳的跟他們也不相同,您應該換一個服裝,所以利馬竇神父就改穿「儒服」,也就是士大夫的服裝,中國士大夫是受尊重的,而利馬竇神父四書五經會背,而且會寫,他有一本書叫「記憶之功」,是描寫他背書的技巧,再長的文章,他可以從後面看一遍,倒背下來。他有這麼大的天知,所以四書五經對他來說不是難題,他也用中文寫書─「天主時亦」。他說我所傳的教是天主教,天主就是天上地下的主人,後來其他的教派來就叫耶穌教、基督教了。他們的本言是什麼呢?就是「馬丁路德」的宗教改革,大約在四、五百年前,馬丁路德也是一位很聰明的天主教神父,他是第一個將聖經翻為德文的神父。為什麼馬丁路德要獨創一個教派呢?這有很多原因,有客觀因素、主觀因素和政治因素,就像中國古代春秋戰國,皇帝管不到都是地方諸侯各據一方,每個諸侯都想得到天下成為皇帝,而義大利和德國也有這個時代,就是小王子和各諸侯各據一方,這就是政治因素了。其中,馬丁路德也對教會提出了一些人為因素的不滿,教會也有在改進,但馬丁路德的個性屬於較激烈,再加上政治因素掩護他,他就離開了,離開之後,獨創一個教派叫做「誓反教」原文的意思是「發誓反對天主教」,由此可知,他們是相當激烈的,後來覺得不需要那麼激烈,所以就改為「改革派」或「更正教」,而天主教叫「羅馬天主教」,但都統稱為「基督徒」,無論是天主教或基督各教派。

天主教大約二千多年了。基督教的名言是「可以個人解釋聖經」,天主教說「聖經不可隨意解釋」,這就是最大的不同了。基督教也因為解釋聖經的不同,而導致現在有許許多多分派,那現在到底有多少分派呢?不知道了。基督教就像樹枝狀分派出去,天主教則一脈相傳。基督教也沒有像天主教這樣有組織。另外一個是,基督教的牧師是教友請的,不是主教派的,因為他們沒有一個系統,那現在慢慢的,大概長老教會、浸信會組織比較大的,會比較有系統一些,但他們都有聯繫,像是聯合祈禱會、聯合聖經研究等的。天主教也有對聖經不同的說法,但不是主要的論點,主要論點是一致的,可以有不同解釋的還是有不同的解釋,我們說神學的派別有些不同。

 

 

v為什麼天主堂的神父要分「瑪利諾會」和「道明會」?

天主教有很多修會,神父有「瑪利諾會」、「道明會」、「耶穌會」、、、、等,而修女就更多了。那為什麼要分那麼多修會呢?我們如果要效法耶穌所有的德行,那是不可能的,所以只能效法某一部分,各修會就因此而產生,也就是說每個修會效法耶穌特定的精神和某一樣德行,所以有各式各樣的修會,生活、習慣也不完全相同,有些是祈禱、工作,永遠不跟外人接觸、講話;有些專門照顧兒童,有些專門教育青年,有些專門照顧老人,有些專門做社會福利工作,所以各式各樣各型各類種類很多,全部來講就是每一個修會,效法取出耶穌某一樣特殊的德行,來作為團體的特色。

男修會就是神父們的修會,那女修會就是修女們的修會。舉例來說,「仁愛傳教修女會」在台灣的台南也有修女傳教工作。我們普通來說要效法某一個人,不可能所有的優點我們都效法,優點他有我們沒有,所以只能效法一些些,因為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,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天賦使命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,所以不要推卸責任,自己就是自己,天底下只有一個自己,獨一無二,所以這點也要勉勵各位同學,要好好讀書,作為將來人生探求特點是什麼盡量去發揮,因為沒人可以取代你,就算是雙胞胎也是不同的。天主將教會的訓導前來了解聖經,而不是以個人的解釋來了解聖經。

 

v飛鴿傳書

現在已經不用了,因為當時郵差和通信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,有信鴿來做傳書就比較方便。信鴿的傳輸聽說有一個用途,就是以前教堂有本堂神父、副本堂神父,當副本堂神父出去訪問教友,因為出去的比較遠,那邊若有任何事,就可以用信鴿來傳輸,所以當時的用途是為了傳教。大約沒腳踏車之前,清朝時期的時候。

 

v最後想請問您對羅厝天主堂的未來有什麼期許嗎?

羅厝天主堂將來我們是希望成為一個可愛的地方,目前就是盡可能的把他裝修好一點,凡是該整的整,該修的修,讓每一個地方都很可愛。

 

回訪談紀錄